章文:昔日赖昌星,今日黄光裕
章文今天看到黄光裕在北京看守所内“不堪压力,自杀未遂”的消息,我的心头涌起复杂的感受。他和当年的赖昌星何其相似!
黄和赖都是农民出身,文化程度不高,都未接受过高等教育,在世俗的眼光里,他们曾经属于中国最底层的小人物。
黄和赖都是做小生意起家,经历了比较长时间的艰苦积累。但过了一个关键的转折期之后,事业上突飞猛进。
黄和赖最后都走上了和权力交媾的不归路,成就“王国”的同时,也埋下了灭亡的种子。
还颇为戏剧性的是,他们二人都和公安部高官有密切往来,赖案中有公安部副部长李纪周,黄案中有公安部部长助理郑少东。此外,他们两案中牵涉到的高官人数都很多。
不同的是,黄是涉嫌操作股价,赖则是走私。还有一个不同就是,赖昌星比黄光裕多盖了一栋纸醉金迷的“红楼”。
对于这二人的命运,我首先感到惋惜。不可否认,这二人都是商业奇才,赖小学文化,黄初中未毕业,最后都将事业做到了巅峰状态,虽然其中有权力的关键因素,但你不得不佩服这两人的智商以及情商,不得不说他们确实有“经商天赋”,头脑比一般人要灵活的多。这样的奇才最终被毁掉了,自然是值得惋惜的。
其次,我尽管不赞同他们的做法,但对他们的行为有一定的理解。如果回顾中国的历史,你会发现黄和赖的故事曾经多次上演过,剧情是多么的雷同。
“红顶商人”胡雪岩是一个代表人物,他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从钱庄一个小伙计开始,通过结交权贵显要,纳粟助赈,为朝廷效犬马之劳;洋务运动中,他聘洋匠、引设备,颇有劳绩;左宗棠出关西征,他筹粮械、借洋款,立下汗马功劳。几经折腾,他便由钱庄伙计一跃成为显赫一时的红顶商人。
即便如此,胡雪岩也不得善终,悲凉收场,在慈禧下令革职查抄、严加治罪的诏书到来的前一天,黯然离世。表面上胡雪岩生意的失败是由于他野心过大,急于扩充,出现决策性失误,使钱庄因缺乏流动资金而被挤兑,致使其经营的生丝铺、公济典当、胡庆余堂等纷纷关闭。但导致胡生意失败的真正原因是政治敌人的打击。胡雪岩虽聪明一世,与官场人物交往甚密,最后却因为不谙官理、刚愎自用、不懂变通而成为左宗棠与李鸿章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成为李鸿章排左先排胡,倒左先倒胡策略的牺牲者。
成也钱权交易,败也钱权交易。政治的阴暗和凶险,非一般人可以了解。即便是卷身其中的商人,也毕竟是商人,最得意时也可能最危险,沦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问题就在于,为什么这些聪明绝顶的商人最终都卷入了政治漩涡中,为什么他们都不“合法经营”?
我想,这其中固然有个人的选择,例如当年的牟其中,他在坠落前的鼎盛时期就多次公开流露过他的政治情结;但对于更多的商人来说,最终和政治结盟,既是为了寻求保护,更是为了获得权力手中的资源。这一点和当年的胡雪岩,没有什么区别。
私人企业,相比它的国有企业对手而言,天生就处于劣势地位,不但贷款难,而且很多行业的准入门槛高,还经常遭遇各个方面的打压以及非法的“敲竹杠”。
如果没有政治上的庇护,私人企业想做大,几乎不可能。在当今中国,想找一家在法律上没有任何瑕疵的私人企业,大概是徒劳了。
往往是这样:当私人企业老板第一次尝到和权力结盟的甜处后,他就再难收手了,只能是越陷越深,并且身不由己,将自己置于不可测的风险之中。人们经常吃惊于某个风头正健的私人老板落马,其实有些人他自己都会感到吃惊,不知道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相对他的政治伙伴来说,商人面临危险时更处于劣势。政治人物出事了,还可以官官相护,商人自保的资本唯有钱财,唯有出逃。
因此,赖昌星估计要笑话黄光裕了,为什么这么笨,不事先找好退路,不及时出逃呢?连自己的老婆都没弄出去,黄光裕是全家栽了。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近年来一直大力倡导“好的市场经济”,言下之意,当下的市场经济是不好的,也就是“权贵资本主义”,导致大量的钱权交易,大面积的贪污腐败。
我以为点到了中国的病灶。如果不建设法治的“好的市场经济”,任由人治的“坏的市场经济”发展下去,那么钱权交易只会继续肆行,第二个、第三个、第N个黄光裕还会继续出现。
来源:博客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