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联璧:《大宪章》“前传”

朱联璧

    有了《大宪章》后,英格兰臣民们的财产和人身安全可以得到保障。一旦臣民认为君主实施暴政,则可以反抗、甚至拘役国王,并且不会因此被反攻倒算,落下叛国的罪名。
    1215年,金雀花家族的无地王约翰(John Lackland,亦有译为失地王)签署了《大宪章》(Magna Carta),这份文件后来被视为英国国家认同(national identity)的象征。时值《大宪章》签署800周年,英国的媒体和公共史学项目正集中资源和力量,筹备一系列纪念活动。网站已于2014年上线,大量周边商品面世,网络课程也在静候听众注册。
    那么《大宪章》因何诞生?约翰王为何会在兰尼米德签署《大宪章》呢?要回答这些问题,先要从约翰父亲这一辈的英格兰君主和法兰西君主的恩怨说起。
    安哲文帝国vs法兰克王国:从一场婚变开始的恩恩怨怨
    众所周知,不列颠在19世纪晚期建立了庞大的殖民帝国,但或许许多人不知道,12世纪的英格兰君主也曾统治过从爱尔兰岛一直绵延到欧洲大陆比利牛斯山脉的广阔土地。此时的英格兰君主,也是法兰克王国的安茹伯爵,他建立的帝国被称为“安哲文帝国” (Angevin Empire)。
    安哲文帝国的第一位君主是亨利二世。他从母亲那里继承了英格兰王位和诺曼底,从父亲那里继承了欧洲大陆的安茹伯爵领地,又娶了法兰克国王路易七世的前妻艾琳娜,获得了这位女贵族所拥有的欧洲大陆的广袤领土。对法兰克国王来说,这场婚变代价极大,让自己的封臣直接控制的领土比自己还多。
    路易七世和亨利二世的仇怨延续到了后代。亨利二世曾让次子亨利和路易七世第二段婚姻的女儿联姻以缓和双方关系。不过,小亨利年仅28岁便去世,导致英法王室的姻亲联系中断。此时的法兰西君主是路易七世的独子腓力二世(腓力?奥古斯都),他要求亨利二世交出儿媳的嫁妆。亨利二世被迫接受,损失惨重。
    这只是亨利二世不幸晚年的序幕。此后,三子理查、四子杰夫里、幼子约翰均在腓力二世的协助下,试图以不同方式篡夺父亲的王位。杰夫里在1186年因意外去世后,腓力二世又想以封君的身份获得对其领土的控制权。亨利二世1189年去世时,留下了内忧外患的安哲文帝国。
    三子理查自幼在欧洲大陆长大,继位后对英格兰岛上的事务并不关心,将主要精力投入了十字军东征。作为基督教世界最著名的指挥官之一,他在东征过程中取得了多次重要的胜利,深受民众爱戴,因此得到“狮心王”(Lionheart)的昵称。
    幼子约翰在英格兰长大,父亲去世后所获甚少。见理查东征,无暇西顾,趁机叛乱,自立为英格兰王。理查获悉后中止东征,取近道返回英格兰试图夺回王位,却半路被俘。虽派人送信回国,成功收税筹集赎金,但腓力二世在理查被俘期间占领了其在欧洲大陆的土地。
    获释后,理查先粉碎了约翰的又一次政变,接着征战欧洲大陆收复失地,不幸被腓力二世的军队击溃,再次被囚。其母艾琳娜为理查筹齐赎金后,理查前脚踏出监牢门口,就被躲在旁边的射手射伤,很快去世。
    屡战屡败的英王约翰丢掉了欧洲领土
    谁来继承没有后嗣的理查的王位和土地呢?约翰得到了母亲的支持,自立为诺曼底公爵和英格兰王。约翰的兄长杰夫里的儿子亚瑟得到了法兰西的腓力二世支持,宣布继承理查在欧洲大陆的领土。双方的斗争以约翰的胜利告终,据说约翰还谋害了侄子亚瑟。
    获得英格兰王位的约翰,此时依然是法兰西国王腓力二世的封臣。新仇旧怨交织在一起,二人的关系剑拔弩张。新君约翰想要收复腓力二世侵占的家族领地。兼有抱负和才干的腓力二世想要趁胜追击,清除英格兰君主在欧洲大陆的势力。
    二人的目标在约翰为自己选择第二段婚姻时相遇。由于约翰在成为英格兰王之前的封地太少,便选择了和同样是英格兰大领主的堂妹结婚。由于双方血缘太近,教皇虽然认可二人结婚,但以不能生育后嗣为前提。如今,贵为英格兰王的约翰已看不上妻子手头那点领地,也有延续香火的实际需要,于是,他请求教皇宣布自己与堂妹的婚姻无效,设法和欧洲大陆的女贵族联姻。
    在这个靠婚约换王位和领地的年代,女继承人们所拥有的财富越多,越是婚姻市场上的热门商品。约翰这次看上的是拥有大片封地的昂格莱姆女伯爵伊莎贝尔。此时伊莎贝尔只有十几岁,以美貌著称,并与腓力二世的另一位封臣、吕尼西昂的休伯爵早有婚约。约翰与伊莎贝尔的婚事惹恼了休伯爵,后者将其告上了腓力二世的封建法庭。
    此事正中腓力二世下怀。他要求约翰出席封建法庭,约翰则以诺曼底公爵历来有免于参加法王封建法庭的特权而拒绝。伊莎贝拉因此成了英国的海伦。腓力二世借此事收回约翰除了诺曼底公爵领地之外所有在欧洲大陆的领土。约翰不服,出兵应对,双方开启战端。
    从腓力二世的角度来说,这是国王削弱地方豪强的战争。从约翰的角度来说,这是两位君主之间的战争。腓力二世依靠王国内贵族的支持,其中有些也是约翰的封臣,不过他们不会选择和国王腓力二世做对。约翰不得不靠英格兰的税收系统收钱,去欧洲大陆买雇佣兵打仗。对英格兰的贵族们来说,他们为了赎回理查已经出了很多钱,如今并不乐意掏钱给国王打仗。腓力二世和约翰几番交手之后,以约翰的惨败告终。安哲文帝国自此瓦解,而约翰手头仅剩英格兰、爱尔兰和加斯科尼。
    《大宪章》的诞生:贵族要求限制王权
    英国君主中名声最坏的大概就是约翰,没有出过约翰二世由此不难理解。中世纪的英国历史学家们对他的评价大多不高,也让他的历史形象非常负面。安哲文帝国的瓦解,和他采取的每一步措施都达到了反效果,同时又遇上了腓力二世这个劲敌有关。
    对中世纪的君主来说,打仗是极有风险的投资。一旦成功则获益无数,一旦失败则内外兼失。当约翰在欧洲大陆遭遇惨败、丢失大量土地时,英格兰贵族已在开始集结,伺机叛乱。
    发现国内的反对情绪后,约翰致信教皇因诺森三世,希望得到支持,安抚国内。不过,教皇的回复到得太迟。1215年春,反对约翰的男爵们的军队已经集结完毕,自称“上帝军”,而后向伦敦、林肯和埃克塞克进发。约翰招架不及,派坎特伯雷大主教史蒂芬?兰顿与叛军交涉。兰顿等人草拟《大宪章》,以之向叛军换和平。王与贵族随后在兰尼米德会面,准备签署《大宪章》。
    后世对这个文本的讨论不胜枚举。概而言之,是认定其对王权的限制,认可其对“自由”的确认,明确了王在法下,要求国王守法,防止国王的权力滥用(尤其是收税的权力),成为后世“无代表不纳税”的原则基础。文本内容是对1100年亨利一世时期的《自由宪章》(Charter of Liberties)的重新确认,围绕王和教会的关系,王和贵族的关系(主要关于封建权利和王室森林),王和平民的关系(主要有关城镇和贸易),以及王在法律上的权限展开,从而实现国内的和平。
    有了《大宪章》后,英格兰臣民们的财产和人身安全可以得到保障。一旦臣民认为君主实施暴政,则可以反抗、甚至拘役国王,并且不会因此被反攻倒算,落下叛国的罪名。王国内25名男爵组成委员会监督王权,一旦国王行为失当,贵族就可以起兵。虽然由此可能会带来王国内战,但为了捍卫“臣民”的自由,叛乱君主也是合理的。此处的“臣民”仅限于当时的自由人,尤其是男爵们。对当时的农奴和非自由农来说,《大宪章》与他们无关。
    为何宪章要在兰尼米德签署呢?这是一块位于泰晤士河边、略有起伏的冲积平原。从字面意思来说,这个最早来自日耳曼语,后进入了古英语和中世纪英语的单词,指的是召集议事会的小岛上的平地。这里的议事会,是指从日耳曼人的公民大会发展而来的盎格鲁-撒克森人的贤人会议(Witan),或可算英国议会的前身。相似的议事机制保留到了盎格鲁-诺曼时期,国王们不定期召集近臣、王国内的宗教与世俗贵族和主要地方官员,商议国是。兰尼米德被选为会址,一方面有遵循传统的因素,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此地距离两方的营地距离相当。由于当时的兰尼米德既包括今天的大宪章岛,也包括兰尼米德平原,所以也引起过“兰尼米德究竟在何处?”的争论。
    1215年6月15日,在几十名宗教和世俗贵族以及苏格兰和威尔士的王的见证下,约翰在写满条款的羊皮纸下面系着的蜡块上盖印。这些被冠以“自由大宪章”之名的条款,被后人划分为63条,自此生效。原始文本被复制成13份,散发到英格兰各地。
    英格兰的政治独立
    然而,这份为了实现和平而缔结的合约,并未带来如字面所说的美好的未来。约翰很快联络了教皇,要求获得支持。教皇在1215年8月24日宣布《大宪章》无效。男爵们还未遣散的军队重新拿起武器,请求法王腓力二世增援。法兰西王太子路易旋即带兵抵达。第一次男爵战争自此打响。法军一度占领英格兰三分之一的土地,其中包括伦敦城。
    教皇宣布《大宪章》无效的文书(图片来源:http://www.bl.uk/events/magna-carta--law-liberty-legacy)
    胜利女神依然不眷顾约翰。1216年,国王的随身财物在战斗过程中丢失殆尽,甚至包括王冠和印玺,身体每况愈下。10月18日,约翰在诺丁汉郡的纽沃克城堡中休整时去世。关于他的死因众说纷纭,多半和食用了有毒或过量的水果有关。随后,约翰9岁的儿子亨利三世继位,母亲用自己的钱给他重铸了王冠。辅政大臣威廉?马歇尔(William Marshal)担负起了平定男爵叛乱的重责。
    约翰之死对英格兰贵族来说是一个心理转折点。一些贵族依然支持法兰西王太子路易,对抗英王。另一些人则深知,如果路易成为英格兰君主,不见得会接受《大宪章》。如果马歇尔等英格兰骑士支持的力量获胜,《大宪章》有可能延续。况且罪魁祸首约翰已经去世,没理由和新君过不去。抱着这样的态度,有些贵族转而支持亨利三世。距离法兰西军队首次占领英格兰18个月以后,马歇尔带领的军队于1217年5月20日在林肯城堡打败了法军,扭转战局,最终将他们逐出英格兰的土地。自此,英格兰再未出现过被他国军队长期占领的情况。
    腓力二世和安哲文帝国君主们的战争,以安哲文帝国瓦解、英格兰君主大量丢失欧洲大陆的封地为结果。此后,英格兰君主只得更加专注英格兰事务,更重视英格兰贵族的诉求。《大宪章》的签订,正是英法在13世纪交战过后政治越发独立的标志之一。英格兰王此后真正成了英格兰王。
    【参考资料】
    1. ’Things We Forgot to Remember’, BBC Radio 4, 1 June 2012, http://www.bbc.co.uk/podcasts/series/twftr
    2. ‘Magna Carta’, BBC Radio 4, January 2015, http://www.bbc.co.uk/programmes/b04y6wdt
    3. 大宪章八百周年纪念活动网站:http://magnacarta800th.com
    4. 英国艺术人文委员会资助的“大宪章项目”:http://www.magnacartaresearch.org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