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海良:迈向以人的尊严为基础的功能性人权理论——当代人权观流变及评析

严海良

严海良:迈向以人的尊严为基础的功能性人权理论——当代人权观流变及评析


    期刊名称:《环球法律评论》
    期刊年份:2015 年 第(4)期
    作者:严海良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中文关键词:政治性人权观;自然权利观;人的尊严;国家主权
    英文关键词:
    中文摘要:
    国际人权实践促成了政治性人权观在当代的产生与发展。它首先由罗尔斯在1999年出版的《万民法》一书中提出,继而为查尔斯·贝茨和约瑟夫· 拉兹等人所发展,有力地挑战了一直处于主导地位的自然权利观。自然权利观从人性出发,把人权看成是每个人针对所有其他人而拥有的普遍道德权利;与此相对,政治性人权观则是从人权在国际实践中的政治功能来理解的,把人权看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人们针对主权国家而拥有的新的权利。尽管在政治性人权观论者看来,政治性人权观代表了当代人权理论的范式转向,但通过对这两种人权观的系统考察,可以看到,二者之间并非是完全的替代与被替代关系,而是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更可取的人权理论应是在结合二者优势基础之上的综合性人权理论,并应把人权理解为生活在现代性条件下的每个人依据人的尊严而针对国家拥有的普遍权利。
    英文摘要:
    全文阅读:  点击下载

相关文章!
  • 国际惯例与国际习惯的概念界分

    由于翻译用语和不同学科概念使用的问题,国际惯例与国际习惯的概念界分有时并不明确。在国际公法领域,国际惯例是不具备任何法律效力的“

  • 2019年马来西亚外大陆架划界案

    马来西亚于2019年12月12日向大陆架界限委员会(CLCS)提出的外大陆架划界案(马国划界案)涉及南海中部海域。依据规定,如果CLCS收到举报划

  • 论强制仲裁在国际争端解决中的

    强制仲裁是(自愿)仲裁发展到被广泛接受阶段的产物,它的产生与发展历经先规则后实践的路径。强制仲裁包括义务型和权利型两种类型。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