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图书馆分享好书
支振锋图书馆是任何一个学术机构的精神圣地,但也应该有她活泼泼的精神。
自诞生以来,图书馆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图书、文献和档案的搜集、整序和收藏,以传承文化,提供阅览和借阅服务。这是她最基本的功能。我称之为图书馆1.0。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文献得以电子化,开始出现数据库等电子资源,提供泛在化、无障碍、个性化的电子阅览和下载等信息服务,这是图书馆2.0。
数字技术的持续进步,必将推动图书馆服务新的蝶变。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未来图书馆有可能提供更加智能化、个性化、定制化的新型服务。学者可能不再需要到图书馆借阅一大摞图书背回去,只要给出一个题目,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就不仅仅会立即反馈回相关图书、论文的目录及电子版本,甚至还能够提供一份相当水平的文献综述。这可能就是图书馆的3.0版本了。
毫无疑问,无论是1.0版本的文献服务,2.0版本的信息服务和3.0版本的知识服务甚至是高度智能化的内容服务,并不是相互替代,而是逐步迭代。基础服务不是消失了,而是演变为新的服务形式,或者成为新服务形式的基础支撑。
在这个过程之中,图书馆的另外一个功能可能会日益凸显。那就是公共空间功能。图书馆可以提供一个公共空间,大家在这个地方喝喝茶、聊聊天,看看书、谈谈书,也可以举办沙龙,开展学术研讨,轻松惬意地交流阅读心得或学术见解。观点在这里碰撞,思想这里酝酿,情感在这里氤氲。
现代化社会非人格化的学术流水线和高度内卷化的学术KPI,使得写书、出书的初心严重异化。作为写作者和知识生产者的学者,尊严和仪式感越来越淡。法学所图书馆为出版新著的老师们举办一个小沙龙,就是要利用这个公开空间,表达对著者的敬意,对知识的敬意,对思想的敬意和对书本身的敬意。今天王怡老师带来了她的《当代中国城市立法》,我们希望未来两所老师们、甚至整个法学界的老师们,出了好书,都能在这里一起分享。
希望在我们每一位学者的生命历程中,图书馆都始终在场;也希望图书馆能在这样一个闹哄哄的现代世界里,始终为知识者撑起一片温暖的精神空间。
作者:支振锋,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法学分馆馆长,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国家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来源:本文首发于中国法学网2023年10月16日,转载敬请注明来源。